前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我校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青春书写奉献篇章,在实践中领悟社会责任,提升综合素养,收获宝贵经验与成长。为全面展示本次实践成果,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特开设“银川科技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栏。该专栏将全方位呈现我校学子的青春风采,从支教课堂的耐心教导,到乡村调研的深入探索;从社区服务的暖心帮助,到文化传承活动的积极投入,记录着银科青年的热情与付出。
今天团团为大家带来的是由艺术学院“艺心向党 上山下乡团”到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新山村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整体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对乡村美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调研发现,新山村作为传统农业村落,虽拥有丰富的种养殖业和自然生态资源,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公共空间视觉杂乱,缺乏标识;二是本土文化特色未被充分挖掘,传播载体单一;三是村民对美化服务的向往,但缺乏专业支持。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我们希望以本次实践为契机,实现“双向成长”将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优势融入三下乡暑期实践,7月4日-7月11日,“艺心向党 上山下乡”实践队一行8人,指导老师两名,赴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新山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用美学激活乡村活力”为核心,一方面为乡村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美化服务,解决环境空间单一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教育关爱为主题,去辅导村里孩子和走访慰问高龄老人,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活动为民”的责任担当。
二、社会实践具体工作
01
前期筹备
1. 团队组建与分工,团队成员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8人,按技能特长不同分工,明确各组职责与任务节点,且同步进行,强调自由分配。
2. 场地确认,与村委会确认墙面使用权,清理墙面灰尘、修补裂缝,根据墙面材质准备适配颜料。方案设计,根据调研主题绘制彩绘草图2-3版,提交村委会审核修改,最终确定构图、色彩与内容。
3.物资准备,采购成员基本生活物资上山,购买走访慰问老人孩子物资3类6件。
02
核心活动实施过程
1.墙面彩绘工作(全程持续3-5天)
(1)分工协作,按起形、上色、刻画的流程操作。
(2)村民参观,在村口画墙绘,有兴趣的村民和儿童可以参观我们的填色环节,并且给他们讲解画面构思,如墙绘中的“梯田场景”对应当地农业文化,增强村民认同感。
2. 产品相关设计(全程持续2-3天)
农产品包装设计,针对当地特色产品红梅杏和羊肉,进行设计礼盒、包装袋,包含LOGO、产品故事、联系方式。体现当地的特色产品优势。
3.教育关爱公益课堂(安排2-3次,每次2小时)
课程设计,以“教育关爱”为主题,辅导村里孩子进行学习,帮孩子复习课程知识,整理学习笔记资料,针对孩子英语科目不强进行学习方案安排。
4.团队记录(持续8天)
(1)跟踪拍摄墙绘上色过程、设计方案、村民参观墙绘瞬间。老师指导学生上色起形的过程。特写镜头队员沾满颜料的双手、阳光下的彩绘细节、设计稿上的修改痕迹。
(2)用心记录每一个温暖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惠民服务瞬间,涵盖了各个方面、各种场景下为民众带来切实便利与关怀的时刻。精心拍摄并收集走访慰问老人时的视频和照片,为老人们送去生活物资、关心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的动人瞬间。同时,认真记录好“教育关爱公益课堂”的详细记录。
录制拍摄团队成员每天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后,兴高采烈地下山的快乐场景,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比如一起做饭。同时,拍摄当地的风景,还有队员们在工作和休息中的真实生活写照,展现他们充实而多彩的生活状态。
5.当地传播工作
请固原市电视台以及原州区的专业记者前来对此次活动进行深入的采访、精心的拍摄,随后将相关素材制作成精彩的宣传视频并予以发布。
以上活动工作均为同步进行,强调自由分配。
三、社会实践的收获
开展“乡村环境美化”墙体彩绘活动,利用本土农产资源,结合乡村环境对墙体墙貌进行美化改造。在乡镇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下,巧妙设计绘画方案,拿起笔和刷子,变身“赋能画手”,利用专业特长把对三下乡的热爱倾注于笔尖,结合新山村环境特色梯田,红梅杏基地,农业养殖业等方面用艺术的语言跃然于墙。栩栩如生的画作让单一的砖墙穿上彩色新衣,赋予文化宣传的新意。形象生动的绘画加上凝神聚力的地方标语,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而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解地方三农问题,慰问走访村民活动,给他们购买生活物资,真真正正的走到他们家里面,送温暖。并且住在村民家里面,帮村民家做农活,学习国家助农政策和发展趋势。在下山路途中,搭村民顺风车,能感受到老乡们对我们的热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的下乡活动,不仅为地方的美化建设发展做出点滴贡献,而且增长大家的才干,磨炼品质和意志,跳出课本,跳出专业,了解民情体察农村生活的艰辛,从而培养大学生们对农民的感情,只有当大学生们对农民和农村有了感情,才能让他们和农民的心贴的更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才能真正的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教育关爱活动聚焦乡村儿童、留守儿童,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给他们开起课堂、整理学习笔记、开展心理辅导等行动,改善了他们的学习中不足和不会。例如,当地初二孩子接受学习英语知识较慢的问题,我们整理了16个时态的笔记,填补了知识;通过去村民家里面进行辅导,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这次活动让教育关爱活动不仅完成了单次关爱任务,更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种子,未来继续跟随党的号召,开展对基层的帮扶活动。
四、实践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不时出现轻微的分歧,这主要是到了地方的任务分配和理想分配的不一所导致,进而造成团队成员间工作量的不平等,引起成员心理上的不适。在进行总结和展示时,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事先未能结合当地工作任务量,一直处在理想状态下的工作安排,未能及时调整,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具体工作安排出现了混乱。尽管团队成员均怀有完成任务的良好愿望,但在缺乏统一的方向和明确的分工时,努力便无法形成合力。必须认识到,共同工作不仅仅是各自独立的努力,更关键的是要理解并协调彼此的工作节奏,以及在必要时互相补充,以弥补团队中的不足之处。
五、思考和建议
01
思考
在筹备工作中,资源准备的不足以及对村落物资情况的调查不充分,导致了颜料等关键材料的短缺,进而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在任务分配上,由于对活动核心与次要需求的优先级划分不够明确,导致了工作分配的不均衡,关键任务推进受阻。此外,仅依据专业技能进行团队分组,未充分考虑工作量的均衡性,使得部分成员承担的工作压力较大。项目进度监控方面,虽然每日都有计划安排,但缺乏具体时间节点和执行标准,导致进度延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最终导致了紧急赶工,影响了成果的质量。在沟通方面,存在误解,生活细节上的问题处理不当,沟通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成员的情绪。为此,我们必须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前期准备,优化任务分配,严格进度监控,提高沟通效率,确保团队协作顺畅,以实现项目的圆满成功。
02
建议
第一学生将课堂扩展至乡村,与村委会合作建立“乡村艺术设计实践工坊”,课程纳入学分,每学期安排1-2次线下实践,对接乡村需求。鼓励艺术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进行协同设计,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第二村支部梳理“乡村美化需求清单”村委会牵头调研村内实际需求,形成“乡村美化需求清单”:村内主干道墙面彩绘视觉改造,村史文化墙设计、乡村特色农产品包装升级、民俗活动宣传海报模板设计。
第三学校校园举办“乡村艺术设计节”:每年秋收后举办1次,集中展示学生设计成果,开展“设计展览”等活动,邀请在校学生镇参观,扩大影响力。
建议不是结束,而是下次出发的指南针。乡村不需要我们轰轰烈烈来一次,而需要我们带着真心慢慢来。少点“自我感动”,多点“实在落地”;少点“匆匆路过”,多点“长久陪伴”。毕竟,让乡村真正受益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图纸,而是愿意为它一点点变好的心意。
六、感谢
在此,我们向新山村的村民致以诚挚的感谢,特别要感谢我们的学长宁毅书记。宁毅书记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住宿安排、餐饮服务、交通协调到墙体彩绘设计等各个方面,均细致入微地给我们辅导和关注。他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银科院学子的高尚品质和对工作的高度敬业精神,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感谢2名指导老师的陪伴和指导,感谢7名队员的坚持与努力完成此次活动。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电话:0951-5181077(团委办公室)
0951-5181990(团委书记办公室)
邮箱:ykytuanwei@163.com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