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校开展了以 “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为主题的2023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全面展示本次社会实践成果,特开设此专栏,展示我校青年学子参与实践活动的青春风采,引导广大银科青年学子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中增见识、拓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今天团团为大家带来的是由传媒学院筑梦小分队,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掌握密切联系群众方法,脚踏实地,自找苦吃,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23年7月26日,银川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筑梦小分队下乡,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展开为期12天的实践活动并开展调研。通过各村信息与前期调研,各成员进行职责划分,由王浩翔带队,负责对外联络工作,白锦雯进行文档归纳与数据整理工作,吴波锋、李井润、张杰同王浩翔帮助村民整理卫生,重、脏农活协助,李慧琴负责拍摄、录制、剪辑等宣传工作,由张紫妍负责定点照顾未成年家庭的孩子,进行学习指导与普及知识工作。
实践过程
本次筑梦小分队支援下乡活动,共分为两期三个步骤,在指导老师温婷茹的严格要求下,各团队成员于线上共召开三次会议,制定初步方针,明确工作内容,确定行程;另外,为了确保本次活动中的知识普及与民族团结讲解,团队队长邀请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谭红梅、娄子靖同学,做本次活动思政方面知识的小导师,为团队成员在思政知识上进行了普及与解放。
此次活动,队长及时跟进队员行程规划,于7月26日抵达通贵乡。在成员休息调整过后,团队成员同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马霞进行对接,在会议上,组织委员马霞对下乡实践活动与岗位问题提出解答,将队员划分为:文档归纳小组、实地考察小组、组织小组、宣发小组,将新时代文明建设志愿者活动同筑梦小分队联系,开展以老带新,以大带小的进行实践活动。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从7月26日开始,工作至8月9日,期间进行反思总结,共计工作12天,共计120小时。包含如何参与实践、实践的岗位工作介绍、累计时间等等。三下乡虽然己经结束,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留给我们的不但是感动,还有成长。对照之前,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对我如此慷慨,让我在付出一点点的时候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为了让我们“三下乡”这个活动更加出色,这次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预备,主要内容触及以下三个方面:
1、支教
在支教方面,我们结合本身的特长,给贫困孩子们进行授课。首先,我们讲述我们的生活,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大学校园,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其次,我们将自己成功和学习的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2、支农
在业余时间,我们将深进基层,帮助农民干农活,真实的走进农民,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实践与知识的一个结合进程,本次通贵乡六个村是我们的 “第二课堂”,一方面是志愿者,一方面是学习者。在了解情况后,我们进行了除草、堆粮、采摘等活动。
3、 慰问
慰问贫困孤寡老人,着眼于关爱老人,将温暖与爱传递。深入最广大的农村前线,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多陪伴老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如手机不会使用,院子里的卫生情况,喂食牲畜等等。
这进程的点点滴滴,我依然记忆犹心,内心的想法和感触,却没法用笔逐一记录描述。每次,当我想起大伙在例会上剧烈讨论的情形,我满腔热忱;当我想起在每次活动中大伙繁忙的身影时,我满怀感动。成长看似是一瞬问的事情,但是在经历中体会成长。这类成长,何其珍贵!
实践感悟
实践团教师 温婷茹
作为本次三下乡活动筑梦小分队的指导老师,队员的安全,行程以及活动方案。都在我的严格把控内,同时也告诉同学们分析宝贵实践平,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与感悟,做到有成长,有收获,有贡献。同时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践行勤学,传递红色星火。
实践团组长 王浩翔
通过组织本次三下乡筑梦小分队活动我充分的认识到作为队长的使命和责任。切实的旅行出行前的承诺,铭记总书记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在为期十天的活动中,我明白了。三下乡的实质是大学生思想下乡,资源下乡,人力下乡。不断扎实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同时也增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履行,筑梦灯火千万家 丹心一片振同贵的目标。
实践团成员 白锦雯
有落实好基本资料,才能真正掌握到村民和每个人的真正需求。通过为期十天的档案整理和实地考察,我充分认知到了当下资料和讯息。对于贫困户口,单亲家庭以及残障家庭的所需,以文字透露真相,以实地考察表明村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让大学生下乡,让每一位爱心人士下乡,你的技能充分的利用资源。也能增进彼此的水平。
实践团成员 李慧琴
通过这些天的拍摄剪辑宣传让我清楚的认知到,把工作干好是一方面,把宣传干好是另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有一样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积极下乡,同时也能对自己近十天的工作进行一个完美的收尾。同时跟随着村党委书记以及组织委员的拍摄。也让我明白,组织宣发是一个要下苦功夫的地方。
实践团成员 李井润
对于一个充分吸收知识,以知识武装大脑的大学生来说,本次下乡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实践活动。以前的我可能思想和实践上有部分的不匹配,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清晰的认知了理论服务于实践,而实践践行理论。通过农户卫生以及支教也让我明白了,当下农村需要和我们一样的大学生肯吃苦,肯下地。
实践团成员 吴波锋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我深切的知道振兴乡村是我党来我国的一项重中之重的政策,已通过此次三下乡志愿活动让我清晰的清楚,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一项技能,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同学和孩子们,是一件不容易且快乐的事情,在最后看到孩子们能够有出色的表现,看到下乡地点活动的圆满结束,心中不由觉得,此次活动,圆满结束。
实践团成员 张杰
对于此次活动来说,只能用苦尽甘来来形容,当我们顶着烈日在乡下和田间干活的时候,心里在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唯有勤俭于努力,才能铸就我们美好的生活。也正是通过这十天的学习一来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实践习惯,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酸苦辣,感谢这十多天带给我的一份大礼物。
实践团成员 张紫妍
在面对单亲家庭和身体有缺陷的儿童时,其实我心里没有底,但是通过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志愿者们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这种方式,让我逐渐的提升我的素养,优化普及我的知识话术,能够使我的知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接收。我想此次三下乡志愿活动也不虚此行,同时也为我自己心里面当教师的种子,又深深的放了一把化肥。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电话:0951-5181077(团委办公室)
0951-5181990(团委书记办公室)
邮箱:ykytuanwei@163.com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