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校开展了以 “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为主题的2023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全面展示本次社会实践成果,特开设此专栏,展示我校青年学子参与实践活动的青春风采,引导广大银科青年学子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中增见识、拓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个人简介
杨珍
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
实践过程
支教活动的对象一般都是农民工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由于和外界的接触比较的少,大多数的孩子甚至和外界毫无联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近乎为零。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极其有限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在这些学校师资有限;二是教育资源相当缺乏。
以我们本次支教的学校——前章村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共有老师12人。这些老师平时给同学们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一般都是需要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之类。但这所小学是文艺特长学校——民间花会艺术团体,在这个方面我们就更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了。正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孩子无法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触到这些现代人必备的知识,所以他们才迫切地需要一些能给他们开启眼界和心灵窗户的人。
我们共计开展了14天的志愿服务,为孩子们讲解了关于安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1、为丁塘镇金家井村的中小学生辅导暑假作业。
2、向中小学生普及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带领他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带小朋友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暑假活动。
4、在支教的半个月内,听从服务点对我的任何安排。我自愿教三年级英语,因此我必须按时完成对这一门课的教学教案。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分为三周一单元,一周两课时,每完成一单元进行小结测试及时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在平时及时的批改学生作业,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同学进行个别疑答。为学生提供耐心的教学服务。在这期间,与同学们相处融洽,共同进步。
5、为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其课外知识量,进一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活跃教学气氛。我们开设了绘画班、篮球班、英语口语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体育类:篮球、太极、健美操。艺术类:歌唱、英语口语、手语、绘画。
实践感悟
在这次实践当中,我对教师的工作也有所体会。
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钻心”。我为了这次实践的顺利进行,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说对于小学的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找来了教材和教参等专心备课,力求做到在知识上准确无误。除了在“教什么”上下功夫,“怎样教”我也丝毫不敢马虎。
第二,从事教学工作要“耐心”。面对不同的小孩子,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之”。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讲解,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正确,切忌“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
第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与人“交心”。在教学中不能够“闭门造车”,要多与外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经验。我注意了与家长们的交流,及时将教学进展反馈给家长、有利于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同时,我还向多位老师请教、他们的经验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要善于沟通。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深入交流。
二、要有热情和耐心。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热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三、在适当的时候要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地“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成绩上的收获让我所学的知识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但是工作以外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社会实践是艰苦的,但收获是巨大的。实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实践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这短暂的两周时间里,我的观念、心态、能力在都逐渐地发生变化,从中我也领悟到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戒骄戒躁,时刻以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必要的过程,如果自己的态度歉虚,观察仔细,吸收得当,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得到提升和发展。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电话:0951-5181077(团委办公室)
0951-5181990(团委书记办公室)
邮箱:ykytuanwei@163.com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